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

清華大學踐行價值塑造、能力培養(yǎng)、知識傳授“三位一體”教育理念

培養(yǎng)肩負使命、追求卓越的創(chuàng)新人

發(fā)布日期:2023-11-19

信息來源:人民日報

  近日,清華大學2023年秋季學期“形勢與政策”課程的第一堂課上,清華大學黨委書記、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圍繞“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”主題為同學們進行了講授。
  “這節(jié)課加深了我們對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的理解,并啟發(fā)我們思考清華學子的使命與責任。”清華大學日新書院本科生鄧欣晨一邊聽課,一邊認真做筆記。
  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講授“‘雙碳’行動中的中國與世界”,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講授“數(shù)字中國與科技創(chuàng)新”……在清華大學,“形勢與政策”課程由校黨委書記牽頭,多名院士、名師共同擔任大課主講人。本學期,課程為2600余名選課學生開設了112個線下小班,開展小班研討課。此外,還有80余所高校的學生在“云端”參加線上學習。
  這是清華大學踐行價值塑造、能力培養(yǎng)、知識傳授“三位一體”教育理念的縮影。近期,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公布,該校申報的《踐行“三位一體”教育理念,培養(yǎng)肩負使命、追求卓越的創(chuàng)新人才》成果獲評高等教育(本科)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。
  “以價值塑造為引領,強調在能力培養(yǎng)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實現(xiàn)價值塑造,體現(xiàn)了育人過程中價值、能力和知識之間的有機融合。歸根結底,就是要讓清華培養(yǎng)的學生成為肩負使命、追求卓越的創(chuàng)新人才。”邱勇說。
  在這一理念下,清華園里,重視教學、熱愛教學、研究教學的氛圍愈加濃厚:思政課程、課程思政、導學思政立體融入育人全過程,推進特色書院建設,重構通識課程體系,推進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(fā)展,完善教學評價方式……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。
  回顧大一時“寫作與溝通”課程的學習,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戴晗霖說,自己的思維和表達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。在小班課堂上,戴晗霖常與同學們用可移動桌椅拼成一個個“辯論臺”,爭辯得“面紅耳赤”。“起初,我不太擅長提出自己的觀點,但在老師、同學的啟發(fā)下,我進步很快。”戴晗霖說。
  “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。面向未來,學生需要具備更加豐富完備的能力,比如批判性思維能力、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、書面與口頭表達溝通能力,等等。”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介紹,學校的本科教育模式朝著以通識教育為基礎、通識教育與專業(yè)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轉型。例如,“寫作與溝通”課程堅持主題式、小班制、全過程深度浸潤的特色教學模式,迄今已有1.2萬余名學生完成課程學習。
  如何推進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(fā)展,拓展學生成長空間?以清華大學行健書院為例,老師們不僅為學生設計了6套可供選擇的培養(yǎng)方案,還幫助有鮮明學術志趣的學生制定了“一人一策、本博貫通”的培養(yǎng)方案。
  高中時就對飛行汽車、城市交通有濃厚興趣的何育航,大一就提交了本博貫通培養(yǎng)申請。在新生導師精心指導、書院多次組織集中研討后,何育航的培養(yǎng)方案通過了專家組認定。“深入思考、反復修改、積極表達、主動推進,這段經(jīng)歷讓我對未來的規(guī)劃更加清晰、理想更加堅定。”何育航說。眼下,升入大四的他正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科研探索。
  “在書院,我們對學生進行全面、全過程的培養(yǎng)。”行健書院院長李俊峰說,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(yǎng),不僅著眼于更深厚的通識基礎、專業(yè)素養(yǎng)和跨學科的知識結構,更致力于幫助學生養(yǎng)成終身學習的志趣和能力,讓他們在將來走得更高更遠。
  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。“三位一體”的教育理念,在清華學生中化為朝氣蓬勃的夢想和行動。清華大學學生超算團隊在國際大學生超算競賽中屢獲冠軍;以“兩彈一星”元勛、清華校友鄧稼先為主人公的原創(chuàng)校園話劇《馬蘭花開》一次次上演,覆蓋觀眾超13萬人次;近年來,每年超過80%的清華畢業(yè)生選擇赴重點單位就業(yè)創(chuàng)業(yè),2023屆畢業(yè)生西部就業(yè)人數(shù)同比增長超過20%……一批批清華學子肩負使命,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。
編輯:時金
?
友情鏈接